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语言组织
编辑:来源: 时间:2022-02-17阅读:0次
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效性也越强。目前,记者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在电视新闻的应用中已经相当普及了。它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由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出镜记者的语言都是把各个新闻要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现场报道中的记者应该说什么呢?
说现场。现场报道中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自然是表达的基本。但是不足以区分现场报道和一般新闻报道的“说现场”。在传统的电视新闻里,要先拍摄画面和采访,后期再用文字把他们串起来,这部分文字叫“解说词”。
现场报道中,记者就在现场,说的就得是现场的语言,如果把原来由播音员配音的解说词挪到现场让记者说一遍,就失去了现场报道的意义。最鲜活、时效性最强的现场应该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以记者进入现场报道或者直播状态后,首先要从正在进行时的人、事、物切入。我们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的现场报道,记者不可能同步直播撞的过程,那么如果开头就是“半小时前这里发生了一起事故”,那么时效性一下子就弱了。如果以“现在正在进行救援”开头,再引入事故其实过去半个小时了,就做到了说现场。
2.说感受说体验。电视新闻和广播、报纸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画面,所以在现场报道中,镜头里有的,电视观众也能看到了。所以,记者不应该停留在看图说话阶段,可以多说点儿观众看不见、听不见或者注意不到的。比如,闻到了什么气味、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现场的气氛让人感到紧张或者愉快等等,能够通过对感受和体验的描述把观众带入到环境里,增强现场感。
3.说细节。现在的家用电视机四十几英寸五十几英寸就很大了,但是要用这么大的电视画面框住一个复杂的现场环境,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大场面”。在新闻现场中有很多关键细节,镜头语言可以用特写捕捉,记者也要把它说出来。说细节的过程,也是记者帮观众一点点整理思路的过程。比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作为现场报道记者的张泉灵讲了几个细节,战士们穿着鞋睡觉、幸存者紧紧攥着军医的手,老乡攒下不多的饮用水等着救援战士路过,她没说过一句救援战士真辛苦、军民鱼水情深这样的话。这些细节让观众自己一步步得出了结论。
4.说背景。新闻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因此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在现场报道中,背景是“看”不见的。要由新闻记者说出来。要说出背景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到的背景信息,另一种是通过事先做功课或者以往知识的积累链接出事件的历史发展、相关数据。例如,在一起电动车闯红灯的事故中,记者除了介绍现场情况,也可以介绍,在过去一年电动车违法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的比例。这个现场报道的意义就从一起事故变成了大家对电动车违法行为治理的思考。
5.说观点。从而得出“确实如此啊”“原来还有这方面的看法”等感受。但是,现场报道中表达观点要格外谨慎,不能将记者主观臆断等同于观点说出来。说观点也要看题材。在一些是非明确、结论清楚的现场,比如醉酒驾驶、等作案现场,完全可以表达“爱憎分明”的观点。另外在一些氛围轻松、愉快的现场,比如晚会彩排、广场活动等,有几句调侃式的观点会让气氛显得活跃。
上一篇:校园记者报道组行动中